首页

女主s

时间:2025-05-28 20:24:43 作者:汇聚司法合力 奏响“长江之歌” 浏览量:63024

  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要求、方针原则、理论导向、实践路径,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有力指导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开拓创新、勇毅前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为完成伟大事业持续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才能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愈加强大的真理力量。作为“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因应时代要求而不断发展。在此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什么样的创作导向,如何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把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培养人才,怎样赓续中华文脉,怎样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等一系列文化强国建设领域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刻的阐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为我们做好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中华文化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牢固文化根基。

  央视评论员 【编辑:梁异】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四川石棉:高山春茶迎来采摘季

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李济平致辞时表示,是次比赛为联合出版集团及“一本读书会”响应香港首个全民阅读日的重点活动,希望同学一直保持对阅读的热爱,享受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2024年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在重庆举行

水岸之外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附近的万科、方恒两大商场改造成了望京小街,一开街就成顶流。这两年,蒋思思爱上了带娃去河边,“看完花再去望京小街吃饭,那里还有漂亮的天幕、音乐喷泉。”

中新教育丨湖南高职学子自研智能控制系统 实现矿井无人化作业

周济院士:“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是新基建重中之重

近日,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洋弟子”们体验古琴弹奏、学做中国菜,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王磊的指导下,柬埔寨留学生庄丽贞拨动古琴琴弦,在余音袅袅中领略“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佳话,感受其中蕴藏的“山水意境”。“古琴感觉看上去简单,但弹的时候并没有那么简单。”庄丽贞说,当听到古琴的声音时,弹起来会有一种想象,可能会“看到”有山有水的地方。

人勤春来早 海南自贸港节后施工忙

今年暑运期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共计完成航班运输10.7万架次,完成货邮吞吐量17.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9%和31.1%;日均客流逾26.3万人次,成都往返国内客流量较大的城市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